如果克里夫蘭騎士連華盛頓巫師「這種等級的對手」都要打到難分難解,兩場打到延長賽,有三場勝利都只以一分險勝,拚死拚活好不容易才有辦法晉級到下一輪面對全聯盟例行賽戰績最佳的總冠軍大熱門底特律活塞,任誰都會覺得怎麼看都應該是活塞佔有優勢吧。好,那這篇分析可以到此為止就算交稿完事了嗎?
容我先佔用點篇幅來回答關於第一輪季後賽特稿的讀者來信。
讀者「半條命 en21」問:「為什麼你們都納嚜討厭 費特羅阿 她不是給球員依職建立一個觀念 季後賽要往籃下打 @@ 不是很好嗎」
bias:「結果有這樣打嗎?」
半條命 en21:「去年 是這樣打阿 我看你說打書的原因是 阿特金斯 和 FUCCK 費特羅」
我之所以認為 Mike Fratello 教練應該要為曼菲斯灰熊在季後賽一勝難求負上全部的責任,是因為現在我們在討論的是七戰四勝制的季後賽。季後賽為何需要打到這麼多場比賽呢?季後賽乃至於總冠軍戰為何會比一般例行賽更重要呢?不,不是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打完總冠軍戰產生出一個新王者可以高舉獎盃、高掛錦旗這麼單純,更不是因為這種比賽多打幾場比賽,門票收益、轉播權利金的分配可以大數鈔票如此直線思考的理由。七戰四勝制的季後賽之所以「應該」要比例行賽精彩,是因為這樣的賽制理論上給予了雙方依據對手臨場狀況調整戰術的發揮空間。實力的懸殊差距固然一直擺在那邊,但只要妳調整得當,舊約聖經裡的 David 也是有能力、有機會針對巨人 Goliath 的弱點將之扳倒予以痛擊。而灰熊跟對手達拉斯小牛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如 David 跟 Goliath 之間如此難以拉近,身為教練並沒有試著在累積每一場敗戰經驗時多依據情報帶來一些改變,連垂死掙扎都沒有只是放任著束手就擒,這就可能會是問題所在。因此,面對到還不至於強大到具備絕對優勢的對手小牛,卻僅求一勝而不可得,Fratello 身為灰熊隊教練當然難辭其咎。如果只是需要直接四連敗輸掉整個系列,任誰來作一樣的事情難道還存在著幹得比 Fratello 更差的空間嗎?我還可以只收同等金額的台幣就好哩。
騎士上一次打進季後賽已經是 1995-96 球季的事。再往前推,1994-95、1993-94 兩年也都打進季後賽,但總是在第一輪便遭淘汰出局,當時的騎士主帥也正好就是 Fratello,這簡直是 Fratello 身上背負的「第一輪魔咒」。1992-93 年,騎士在名人堂老教頭 Lenny Wilkens 的指導下,第一輪以三勝二負力克紐澤西籃網,接著遇上夭壽強的芝加哥王朝公牛大軍才被四比零橫掃出局。
今年騎士已經在天之驕子 LeBron James 的帶領下終於重返季後賽,並一舉殺進第二輪的東區準決賽,基本上已經達成了開季時所設定的球隊重建目標。面對極有可能就是東區盟主甚至再度拿下總冠軍的活塞隊,就算抱蛋回家其實都已經可以說無悔無憾了。Mike Brown 是不是比 Mike Fratello 更優秀的教練呢?就名氣上講,或許不是。就累積成就來說,就像我們也還不會拿現階段的 Dwight Howard 直接去跟前騎士/北卡狀元中鋒 Brad Daugherty 一較高下一樣,路遙方知馬力,日久才見人心。但光憑騎士對巫師第六戰延長賽倒數十四秒設計交給替補後衛 Damon Jones 的最後一擊出手,看到騎士隊在第一輪尾聲漸漸可以不完全倚靠 LeBron James 的單打去取勝,也許這支球隊不管面對任何強勁的對手還真的都有能力在七戰四勝的賽制裡漸漸找出能發揮自己優勢、趕上實力差距的致勝之道,不是嗎?
讀者 Komuro Issa 來信:「您好...請問這篇文章的最後一行 "GO MAVS GO GO GO!!!!!!" 是在替小牛加油嗎? 還是有寫錯? 我怎麼覺得應該是 "GO GRIZZ GO GO GO!!!!!!" 就覺得很唐突...覺得最後好像是應該要幫灰熊加油才對...^_^"」
或許因為我從來不是那麼死忠只支持單一特定球隊的緣故,我個人很少對任何球隊展現出強烈的愛恨情仇情緒,當然多少還是會有喜歡/不那麼喜歡的程度之分,但基本上,球隊之間的輸贏勝負對我而言倒並不總是那麼重要的。我當然會希望我自己比較喜歡的球員所在的球隊多贏幾場球、幾個系列,那麼我能在轉播上多看見她們身影表現的機會就會變多了。但對我個人而言,那真的不是我所唯一關心的事。我會更希望看到的結果往往是,表現比較好的球隊能夠贏得貨真價實的紮實勝利,不必靠戲劇性的天大好運,當然也不必靠裁判「好心幫忙」;只不過同時我還會希望我自己所比較喜歡的那邊正好就是表現較好的那一方而已。在這種心情下,當一支球隊勝過另一支球隊晉級到下一輪,我就會希望勝出的這一支球隊能夠從這番血戰中帶走些經驗值當作戰利品,在接下來的比賽連前一輪手下敗將的份一起努力。這是我會在小牛灰熊第四戰的文末高喊小牛加油的原因,所以如果我昨天還寫了騎士巫師的賽後報導,妳知道我可能也會基於相同理由希望騎士帶著從巫師手中繼承過來的拚鬥精神以雙倍的努力繼續加油打出更多精彩好球。當然在活塞這邊除了自己志在奪冠的決心外理應也還承襲了刀下亡魂密爾瓦基公鹿的意志,所以騎士也沒有多贏到活塞什麼。比賽自然是愈加油愈好看,七戰四勝的比賽裡,只要一場打得比一場更像樣,至少得拿出屢敗屢戰的決心,每次都針對開打前就知道的什麼問題試著去克服她,則即使還是輸了,都不算真的輸了,對我個人而言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比賽內容。同樣是面對實力高己方一等的高強對手,上一輪灰熊沒有作到的,這一輪騎士或許能辦到並且作得更好。
底特律 活塞隊 | 位置 | 克里夫蘭 騎士隊 |
Ben Wallace | 中鋒 | Zydrunas Ilgauskas |
Rasheed Wallace | 強力前鋒 | Drew Gooden |
Tayshaun Prince | 小前鋒 | LeBron James |
Richard Hamilton | 得分後衛 | Larry Hughes |
Chauncey Billups | 控球後衛 | Eric Snow |
Antonio McDyess | 替補 | Ronald Murray |
Maurice Evans | Anderson Varejao | |
Tony Delk | Donyell Marshall | |
Lindsey Hunter | Damon Jones | |
Carlos Delfino | Ira Newble | |
Dale Davis | Alan Henderson | |
Kelvin Cato | Aleksandar Pavlovic | |
Jason Maxiell | Stephen Graham | |
Flip Saunders | 教練 | Mike Brown |
(64 W-18 L) | 本季戰績 | (50 W-32 L) |
(L) 84 | 12/31 @ CLE | 97 (W) |
(W) 90 | 02/10 @ CLE | 78 (L) |
(W) 84 | 02/27 @ DET | 72 (L) |
(W) 96 | 04/12 @ DET | 73 (L) |
● 中鋒 Ben Wallace vs. Zydrunas Ilgauskas
在這長人荒的時代裡,好的中鋒人才是珍貴的稀有財。回顧近幾年來騎士隊的重建工程,固然因為獲得 LeBron James 這異常成熟的超級高中生而開花結果,但也有不小的成分該歸功於早在 LeBron 加入之前、Zydrunas Ilgauskas 取出膝蓋內鋼釘後還能恢復健康身手重新歸隊。有「Big Z」Ilgauskas 在場上的騎士隊,跟沒有 Big Z 的騎士隊,幾乎形同兩支截然不同的隊伍。
來自立陶宛的 Ilgauskas 有著典型的正統歐陸中鋒球路,七呎三吋的身高在低位單打、爭搶籃板時都有一定的優勢,即使傳球火喉不如前輩 Arvydas Sabonis 精準,但那是 Sabonis 太優秀太傑出的關係,Ilgauskas 在遭遇包夾時破解外傳的能力、在罰球圈附近分球組織進攻的能力,已經都是合乎標準的程度。甚至還有過直接拉到三分線外接球跳投執行最後一擊的演出,除了移動速度實在不快之外,也只有體能健康日益老化難以持久發揮的問題而已。
妳也可以說今年 Ben Wallace 在禁區的威力似乎稍有退化的趨勢,但好歹還是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面對老化得更嚴重的 Big Z 倒應該不至於會有太大的問題。Ilgauskas 的外線跳投和高位分球功力固然應該能多少吸引到 Ben Wallace 無法整場常駐於禁區一步都不跨出來,但老靠 Big Z 砍外線不太可能會是騎士每波攻勢的常態。而反過來看 Big Z 守 Big Ben 的情形,如果 Big Ben 連最擅長的防守到今年可能都已經有點失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霸氣威風了,進攻的手段當然會愈來愈侷限在趁禁區防守者出去協防時來個偷襲或進攻籃板補灌,據說進攻實力在換了新教練後升了一級的活塞總不會太常需要靠 Big Ben 也拉出來砍中距離才能抒解得分乾旱期吧。
在 Ilgauskas 會因健康因素而受到保護的狀態下,在騎士以 LeBron 為主軸的戰術需求可能會需要更多有速度有外線隊友支援的考量下,騎士可能會在進入第一節中段起的大半時間便開始派上無正統中鋒的陣容,或者說由先發大前鋒 Drew Gooden 或替補前鋒 Anderson Varejao 甚至 Donyell Marshall 分別依據進攻防守等不同需求補上這個位置。而在活塞這邊,當 Antonio McDyess 替補上來,先發大前鋒 Rasheed Wallace 也會調整到中鋒位置去。活塞讓禁區球員參與進攻的角色功能比較著重在為隊友製造掩護空檔的方面,McDyess 當然會是比 Ben Wallace 更具進攻能力的球員,Sheed 在低位的高舉高打也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得分手段,但大致上都不會太過強調,畢竟後場雙衛的進攻配合才是活塞最強勢的得分雙箭頭。
● 強力前鋒 Rasheed Wallace vs. Drew Gooden
雖然同樣是從大學時代甚至更早之前便都號稱可以從三號打到五號位置的高大全能鋒,但論及體能天分、資歷經驗乃至於球場上積極求勝的慾望,Rasheed Wallace 都還是比 Drew Gooden 更高了不只一個等級。甚至,如果妳要說 Gooden 這五年來只能算偶有佳作並不符合我們原本更高期待的不穩定演出,進到 NBA 裡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可能有點被高估了,我們恐怕都還很難找到什麼有力的資料能跟妳進行辯論。跟 Rasheed Wallace、Drew Gooden 類似身材和球路的球員,還有 Robert Horry、Clifford Robinson、Tim Thomas、Eddie Griffin 等。Gooden 可能是其中放棄外線跳投這項武器最沒有障礙的一位,但在此同時並沒有便琢磨出更精湛的內線進攻武器,這可能便是 Gooden 幾年來轉換了三支球隊但定位一直不夠清晰、成就也不上不下的最主要原因。
在 Gooden 來到騎士之前,先發大前鋒這個位置原本是屬於 Carlos Boozer 的。Boozer 在杜克大學時代就跟堪薩斯大學的 Gooden 及 Nick Collison 像死對頭般有很多交手的機會,但並不被看好具有比 Gooden 或 Collison 更高的天分,何況身高還矮了一截,但 Boozer 的定位非常清楚,該作藍領苦工的事就不會少作,進 NBA 前甚至還偷練了大學時代少見的中距離跳投,有點像金庸武俠小說裡苦練降龍十八掌第一式「亢龍有悔」不倦有成的少年郭靖,反而比多才多藝但樣樣通樣樣鬆的 Gooden 更早打出名堂還受徵召加入國家代表隊去打 2004 年的雅典奧運。Rasheed Wallace 也沒打過奧運,但這個例子並不是要說 Sheed 的實力也不如 Boozer,而是猜測如果 Boozer 還在騎士隊跟 Ilgauskas、LeBron James 作功能性搭配,甚至只需要和 Tony Battie、Eric Williams 聯手的組合,用這樣的分工組合去跟活塞 Rasheed Wallace 一干人等硬碰硬或許都會比換得 Gooden 之後的現狀更難對付,當時騎士的重建還不到需要尋找最後幾片冠軍拼圖的最後階段,只能怪 Gooden 並沒有如預期中穩定成長、又始終有專注力不夠集中持久的問題。在 Sheed 面前,除了盡量惹她去跟裁判吹鬍子瞪眼看能不能促成一兩個技術犯規的哨音吹判之外,Drew Gooden 如果不能比例行賽、第一輪的表現都再更積極拚命一點的話,幾乎沒有任何能討到便宜的地方。
● 小前鋒 Tayshaun Prince vs. LeBron James
鄭重宣布,LeBron James 是全世界最強勢的小前鋒。坦克車般直接殺進禁區的大跨步墊步切入拉桿上籃或跳投幾乎是無可破解的無敵大絕招。即使是跟今年創下單場獨得 81 分紀錄的 Kobe Bryant 作比較,我個人也還是會認為 LeBron 在場上的宰制能力會比 Kobe 更強。但非常不好意思,活塞的小王子 Tayshaun Prince 碰巧正是從菜鳥球季起在季後賽就一路面對過 Tracy McGrady、Allen Iverson、Richard Jefferson、Kobe、Manu Ginobili 等各色得分機器都能有效控制住「災情」的王牌搖擺人殺手。Prince 已經用她的防守多次證明過球賽並不能單靠一個得分機器的個人超水準發揮就能贏得整個系列,即使今年創下單場獨得 81 分紀錄的 Kobe 再來挑戰一次,也不太可能扭轉這個理論。
回顧近年來美國職業運動史上幾個經典對戰系列,當最尖銳的矛遇上最堅硬的盾,勝出的通常是防守較佳的一方。而且出人意料之外的歷史事實是,通常防守較佳的一方在這樣的對決中連進攻都會大勝對手,讓進攻較佳的一方都突然打得荒腔走板、連原以為具備的一些優勢都可能變得蕩然無存。LeBron 身為「搖擺人界的 Shaquille O'Neal(當然是指五六年前的全盛時期,籃網不要怕,今年妳們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報一箭之仇的)」,在小前鋒位置上要技壓過 Tay 將不會是太難想像的事情,但或許最多也只能這樣而已。若只把重點放在一對一的比較,根本很難想像為何騎士即使在這個最安心的位置上都未必討得到太多便宜。
如果已經通過登基認證的籃球小皇帝不能得到朝臣更多協助而必須形單影隻孤軍奮戰打天下,而可能尚未加冕受冊封受到更多推崇的小王子身邊卻有一個比一個更殺氣凜凜的禁衛軍帶刀奧援,一輪打下來誰會比較吃力、誰又比較輕鬆,似乎也是一目瞭然自不待言的罷。而且更叫騎士頭大的是,Prince 還不是只會防守而已,雖然活塞的攻擊系統主軸一直都不在 Prince 身上,但 Prince 可以像 Shawn Marion 一樣無論在攻守兩端都充滿「存在感」,妳可能會覺得她運球不穩、切入路線詭異、投籃姿勢又怪,但就是有辦法在妳輕忽她威力的時候帶來極大的傷害。還記得肯塔基大學時代對上北卡羅萊納大學開局前幾分鐘內毫無失手連續五枚三分彈包辦全隊前十五分的猛烈攻擊嗎?還記得兩年前對印第安那溜馬破壞掉 Reggie Miller 輕鬆上籃和溜馬贏下整個系列氣勢的天外釘板火鍋嗎?LeBron 除了在進攻端需要解決 Tay 無所不在的干擾之外,連防守時都不能對 Tay 稍有鬆懈。
● 得分後衛 Richard Hamilton vs. Larry Hughes
革命不是溫儉恭良請客吃飯,防守也不是光看抄截火鍋個人績效而已。Tayshaun Prince、Bruce Bowen、Robert Horry 這類帳面數據並不特別突出的防守專家的存在告訴我們這個事實,而去年還身穿華盛頓巫師球衣在抄截排行榜高居首位也入選了年度防守第一隊的 Larry Hughes 或許就是訴說著同一套真相的反例。Hughes 的抄截斷球能力在上一輪並守不住巫師的前隊友 Gilbert Arenas,連替補得分後衛 Antonio Daniels 或先發搖擺人 Caron Butler 都在 Hughes 的防守下有著比例行賽更突出的表現,加上進攻時也極度不順手,連靠近籃框的出手都沒辦法好好把握,可以說整個下半季右手拇指開刀回來後就一直不在狀況內。現在 Hughes 得面對到生涯首度入選明星賽的聯盟最佳跑者兼新科三分命中率冠軍 Richard Hamilton,不啻是比前一輪更高難度的考驗,若像聯盟中大多數防守者一樣只能跟在 Hamilton 屁股後面跑,即使再擅長搶斷活塞的傳球路徑,大概還是一樣只有眼睜睜望著 Rip 牌車尾燈揚長而去的命運。
Rip 今年大幅提昇的三分命中率(以 45.8% 名列全聯盟之冠),讓她幾乎要擺脫「中距離的 Reggie Miller」的「臭名」。不過 Miller 生涯裡三分命中率最高的一年也才到 42.9%(1997-98 年),重點其實在人家砍得多也進了更多,關鍵時刻的出手更是讓人印象深刻,Rip 今年在這方面的進步比較適合解讀為在三分外線的出手選擇變得更好了,命中率的提升倒未必都是發生在從 Miller 身上學來從底線人堆裡反切繞出接球之後的直接轉身即投的招牌動作。然而擅長不斷跑動改變空手切入路線還不夠,畢竟威脅性直到球已經傳到手中起才會具現化,防守重點若能協調好換防時機、也盡量擋在人跟球或人跟籃框之間的路徑,而非只在跑位者的屁股後疲於奔命,還是有機會限制住這種進攻方式所能造成的傷害。
● 控球後衛 Chauncey Billups vs. Eric Snow
當 Ben Wallace 專注於禁區防守所帶動的氣勢對於今年的活塞已經不再像兩年前活塞幹掉洛杉磯湖人四大天王重登冠軍寶座時那樣重要,Chauncey Billups 對球隊的貢獻當然就更值得被提名年度最有價值球員了。有人認為今年的活塞新教練 Flip Saunders 在前任教練 Larry Brown 所建立強調的防守哲學根基上直接為球隊在進攻上作了大躍進的升級,當 Billups 有所發揮時,整支球隊的引擎運轉開來便能衝到最高馬力,而當 Billups 表現失常,可能就變成無頭馬車一起冷掉。雖然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描述放在巫師的 Gilbert Arenas 身上或許還更貼切,尤其我也不認為 Saunders 在設計進攻戰術上的造詣有比更前一任教練 Rick Carlisle 高明多少,但至少 Billups 今年的個人績效和球隊戰績在帳面上都比前幾年更漂亮的確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我個人比較傾向於這麼看:當什麼事都對了,那就什麼事都對了。當一套完熟的戰術系統已經儼然成形,在這裡已經形成了大家都想要贏球也知道如何朝這目標邁進的球隊文化和贏球哲學,在裡頭的主力核心球員通常便不會有太離譜的行為。持球最久的控球後衛掌握球隊節奏,在一支沒有人靠強大單打能力吃飯的體系裡,加上自己還正好就是以「Smooth」「Mr. Big Shot」等外號名揚江湖的關鍵得分手,成為鎂光燈聚焦競逐的對象似乎也就變成很自然而然的事。
騎士會用 Eric Snow 來看守 Billups,基本上也是跟上一輪面對 Arenas 一樣吃力不討好的辛苦差事。不同的是活塞比巫師更講究團體合作小組配合,每個位置上的重要性比巫師更平均也都更缺一不可,難怪活塞是全聯盟最難打的對手。Snow 雖然在仍為費城七六人效力的時代就已經有過跟 Billups 放對的對戰經驗(還曾在 Billups 跳投落地處伸腿把人家搞傷了),但上一次交手七六人並沒有贏,而這一次 Billups 還比當時更成熟、活塞的整體戰力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Snow 要壓制 Billups 的威力,當然不是再靠伸腿這種作弊賤招,不過確實沒有犯錯的空間,高位附近的換防策略要事先跟隊友溝通好,盡力而為便是。
Snow 的進攻能力不強,組織團隊進攻的責任也早已交由 LeBron James、Larry Hughes 和替補上來的 Ronald Murray 等共同分擔,Billups 就算在防守 Snow 時偷點懶,也不至於因而被騎士抓到太多可乘之機,這也算所謂「純控衛」的悲哀吧。要收回上面這句不動聽評語的關鍵,騎士需要利用更多團隊合作來看守活塞後場鐵衛們,跳脫一對一比高下的限制,才有機會偷得一兩場勝利。
● 替補戰力
Antonio McDyess 的中距離跳投還頗值得信任,但這兩三年的觀察下來,有比較擅長打順手球的嫌疑,可以在替補上來時幫助守成維持比分差距,但往昔滿場亂飛能隻手遮天開拓新局面的霸氣早已不復見。雖然這樣的描述看來並不是完全正面的稱讚,但放在此時此刻的活塞陣容裡剛好是最能得心應手如魚得水的功能性綠葉球員。Maurice Evans 的肌肉和拚勁完全有承襲了「活塞壞孩子」精神的味道,可以為 Rip & Tay 提供很充分的喘息時間。身為隊史上不知該算到第幾代的板凳暴徒,每個志在爭霸稱王的冠軍勁旅都應該有這種球員存在陣中帶來源源不絕的能量,活塞迷沒有理由不喜歡這個拚命三郎。Tony Delk 和 Lindsey Hunter 一樣都不是深諳如何掌握節奏的組織能手,但一個能打混仗瞎攪和帶進不同球賽內容迫使對手改變防守策略、一個能在球隊領先時大砍三分擴大傷口,在有限的上場時間內各有其功能任務,只要輪番上陣能撐到 Billups 再回到場上接手控球任務也就夠用了。Dale Davis 和 Kelvin Cato 的真正用處大概要到下一輪之後若有機會遇到有 Shaquille O'Neal、Alonzo Mourning 的邁阿密熱火、有 Tim Duncan、Nazr Mohammed、Fabricio Oberto 的聖安東尼奧馬刺或有 Erick Dampier、DeSagana Diop、Didier Ilunga-Mbenga 等禁區硬漢們才會派上用場。
即使不考慮 Larry Hughes 手指受傷開刀所以亟需一個得分後衛補上這個空缺的情形,騎士在季中光靠 Mike Wilks 和現金便能換來 Ronald "Flip" Murray 當然是大賺一筆的好交易,雖然跟只會砍空檔外線的 Damon Jones 一樣都不是合格的組織控衛,但每拿到球幾乎都鐵了心腸直搗籃框的獨幹打法倒也能抒解由 LeBron James 每一球都得自己單打獨鬥或交到老將中鋒 Zydrunas Ilgauskas 手上處理的單調。而 Donyell Marshall 的三分球和 Anderson Varejao 的衝搶籃板能力,也都是騎士要想戰勝活塞不可忽略的要素,我們沒有辦法想像騎士可以真的只靠 LeBron James 一個人狂幹 81 分便能勝過活塞的劇本會被上帝採用,那可就要變成翻拍的老梗了。騎士對這群替補球員的倚賴,比活塞主要以先發五虎打江山的程度要更高些。當每個綠葉功能性球員都有所發揮,將是「騎士並不單是 LeBron James 的一人球隊」的絕佳證明。而若 LeBron 真的只能靠單打獨鬥孤注一擲,我不喜歡這種孤高悲劇英雄的戲碼,我想騎士迷也不會喜歡這種戲碼最後往往只能以「雖敗猶榮」作尾聲的終極結局罷。
● 預測
晚了一天才交稿,結果人家第一戰又已經打完了。為什麼不是先確定對戰組合的「邁阿密熱火 - 紐澤西籃網」先開打咧?活塞在第一戰以 113:86 大勝騎士,騎士甚至在三分線上整個棄守,被命中率高達 68.2%(22 投 14 中)的三分攻勢砍得東倒西歪,Tayshaun Prince、Rasheed Wallace 和 Chauncey Billups 分別各以百分百的命中率砍進四顆、兩顆、兩顆三分球,而騎士的第六人 Ronald Murray 場上七次出手盡墨只靠罰球拿到三分的失常表現,也導致 LeBron James 面對活塞頻繁的包夾壓迫大有獨木難支之嘆,上半場拿下 22 分後便再無進帳,三四節甚至一分未得、枯坐在板凳上看著隊友們繼續被活塞的替補球員大屠殺。依據第一戰的賽局來預測整個系列,當然是作弊的行為,但筆者個人相信騎士應該還有背水一戰觸底反彈的空間,至少會在接下來的三到四場比賽裡拿出不同的比賽內容光榮地走完這個精彩球季的最後一週吧。
我曾以為「華麗的進攻只能讓妳打進明星賽,紮實的防守才能贏得總冠軍」是 NBA 戰場中牢不可破的真理。不過其實今年看過這些比賽轉播後,我的這個信念漸漸有所動搖。在規則吹判尺度的改變之下,造成了 Kobe Bryant 的 81 分逆轉獲勝、Tony Parker 和 Dwyane Wade 這類切入型的小後衛有名列聯盟前茅的禁區得分命中率大概也都是同一時代環境的產物,LeBron James 的無敵墊步威能大概也屬此類。我不是要說這些明星球員的優異表現都被灌了水,而是感嘆當透過畫面親眼看過比賽內容,即使進入季後賽,很多原以為可輕鬆結束的對戰組合在第一輪都殺得難分難解,此起彼落的犯規哨音比例行賽時更頻繁,但各隊要在季後賽贏球所需要的防守強度似乎並沒有隨之增加,連觀看可能是聯盟最佳防守球隊活塞或馬刺的比賽,都再也感受不到「窒息式防守」的壓迫感。籃球似乎回到了「得分比對手高就能贏球」的「基本面」。不管球員的進攻能力在季後賽是不是愈來愈被放大了,可能會讓比賽變得枯燥的鐵血防守不再是季後賽流行的顯學,反正一定能分出輸贏勝敗,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件好事。
說件跟本系列對戰無關的事,我個人不喜歡現在的邁阿密熱火。因為 Pat Riley 好像基於她個人對強勢中鋒的執迷在打造這支球隊,為了迎接 Shaq 的到來甚至不惜破壞等待中興這幾年來苦苦支撐建立起來的化學效應,失去了 Stan Van Gundy 隨侍在側的協力,如果 Shaq 老狗又不學新把戲,Wade 這新人進入聯盟三年了也還是沒有針對去年便被指出亟待改善的三分外線跳投作重點加強,找來 Antoine Walker、Gary Payton 之類威力下滑的球星們卻不再能像往日熱火球星紛紛在此創下生涯第二春,則即使今年熱火又靠 Shaq 在禁區廝殺的無匹威力終於贏得 Riley 離開湖人王朝轉戰東區之後的第一座總冠軍,既然失去了鐵血防守的堅持底限,彷彿放棄了 Riley 來到紐約邁阿密後一再強調不容妥協的致勝哲學,則這樣的圓夢之旅都還是有點打了折扣罷我想。我個人覺得,重複同一套老把戲去獲得同樣的結果,就像在電玩遊戲裡輸入金手指密技破關一樣,可能喪失了不少挑戰夢想的樂趣。要贏得總冠軍只能用同一套進攻火力全開的邏輯嗎?
在聯盟利用規則改變力捧鳳凰城太陽華麗跑轟、騎士小皇帝 LeBron James 進攻無匹宰制力的同時,一整年打下來好像連東區球隊都不東區球隊、鐵血窒息防守都鐵血不窒息了。其實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看防守戰,可是這年頭還剩誰在打防守戰咧?
最後,如果妳曾連續幾年都關注過筆者小的我個人在本站的季後賽對戰分析報導,或許妳也曾注意到,我從來不是任何一支特定球隊的忠誠支持者,而更像是個牆頭草多邊倒的「戰績派」球迷。只不過,我迷的不是戰績最佳的那種超強霸權,而會更偏好戰績不上不下、大約座落於四五種子順位左右的中級球隊。這樣的球隊多半在重建工程中剛有了還不錯的結果,只要再加把勁,也許便可以更上層樓,但萬一犯了一些錯誤,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努力」「鬥志」這個元素,在這種等級的球隊裡對成敗所佔的影響將特別重要。如此推論下來,妳便明白為何我對西區第五種子的灰熊是否能在季後賽突破橫掃魔咒特別關心,又為何會鍾情於觀察騎士的重建能在今年走到多遠了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